湖北省农村“一约四会”优秀典型案例:襄阳市南漳县斑竹坪村“小积分”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
一、基本情况
斑竹坪村地处南漳县西南山区,荆山山脉腹地。2013年被确定为省级重点贫困村,全村有423户、1464人,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23户、371人,贫困人口占比25.34%。在湖北省人民银行武汉分行、襄阳市农业农村局、南漳县政府办精准扶贫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,该村于2016年实现整村脱贫出列。
二、实施背景
乡村振兴离不开基层治理,而基层治理中乡风文明建设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之义。长期以来,由于缺乏有效的抓手和系统的制度,导致乡风文明建设收效甚微。主要面临四大困境:一是共建共治合力不够。在城镇化浪潮的冲击下,农村空心化、农民老龄化现象日趋明显,群众参与村级治理的积极性、主动性逐渐衰弱,少数村民集体观念淡漠、个人利益至上,不愿参与到基层治理中去,部分群众呈现出应付性参与的现象。二是脱贫内生动力不足。随着精准扶贫各项惠民政策的落实落地,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之间待遇出现“悬崖效应”,引发部分群众心态失衡。一方面,贫困户滋生“懒汉”心态,甘当贫困户,争享低保待遇,缺乏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;另一方面,打消了非贫困户勤劳致富的积极性,对基层治理工作产生抵触心理。三是制度刚性约束不强。当前村级组织在开展村民自治过程中,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村规民约和制度规范。但在管理实践中,村规民约主要起宣传教育作用,对违规违约的村民缺乏刚性约束力,导致村规民约形同虚设。四是陈规陋习屡禁不止。随着村民收入水平的提高,婚丧嫁娶、乔迁新居、生日祝寿、子女升学等人情债泛滥现象在基层有所抬头,讲排场、比阔气的现象较为明显。此外,少数地方还存在巨额彩礼、厚葬薄养等现象。
三、主要做法
为破解乡风文明建设僵局,提升村民文明素质,2018年以来,村“两委”与省、市、县各级驻村工作队一同谋划乡风文明积分管理办法实施方案。经过前期的拟定与试点,最终出台了乡风文明积分管理办法。以积分奖励为切入点,设立“积分超市”,通过“表现换积分,积分兑奖励”的方式,让良俗善行“有分值”、让村规民约“有价值”、让乡风文明“可增值”,推动乡风文明由倡导约束向自治自觉转变,为基层治理蓄积动能。
(一)健全“一套体系”,为行为规范立“标尺”,让良俗善行“有分值”。建立以“八比八看”(即“比发展,看收入”“比大局,看奉献”“比文明,看节俭”“比学习,看先进”“比卫生,看清洁”“比团结,看孝善”“比品德,看信用”“比规矩,看正气”)为主要内容的8大类35小项评价标准,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乡风文明评价体系。以户为单位,对本村居民免费发放积分卡,实行一户一卡,每卡基础分为100分,每分价值1元,以积分量化的形式将积分奖励与村民的日常表现联系起来,通过记录村民的孝行善举等行为,实行加减结合原则,给予不同的积分奖励,所得积分可在“积分超市”兑换生活用品。
(二)建立“两项机制”,为正向激励增“磁力”,让村规民约“有价值”。建立两项机制,使村民“道德积分”产生实实在在的价值。一是随时申报机制。采取自行申报和小组组长、积分管理员申报相结合的方式,经评审委员会确认后进行积分。同时,鼓励党员干部、群众代表积极提供好人好事线索及相关佐证材料,经过确认后可享受加分。二是随时兑换机制。在村委会设置“乡风文明”积分超市,购置毛巾、香皂、蚊香、洗衣液等20余种日用品,明确一名村干部为管理员,群众可持积分卡随时兑换所需的生活用品。
(三)做到“三个结合”,为基层治理蓄“动能”,让乡风文明“可增值”。一是评分制定与群众意愿相结合。在制定积分奖励方案的过程中,村委会先后召开7次会议研究方案,以小组为单位,逐户征求意见,确保积分方案群众认可、积极参与。二是积分评定与阶段工作相结合。在“八比八看”之外,该村还为主动参与疫情防控、环境整治、义务劳动、禁捕退捕等工作的村民单独加分,以此推动阶段性工作落实。三是积分成绩与评优表模相结合。每季度对积分情况进行通报公示,并在年底进行综合排名,将积分成绩作为“十星级文明户”“最美家庭”等荣誉评选的主要依据,对连续积分靠前家庭在村史室进行表彰展示,对积分排名靠后的家庭,在评优表模中实行一票否决,并开展帮扶教育。
四、发展成效
通过一年多的实践,斑竹坪村“积分制”在乡风文明建设方面凸显四大成效:
(一)小积分树立了良好导向。通过实施“积分制”,树立了鲜明的导向,激发了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。突遇大雨,32名群众冒着雨,主动帮助村集体抢收晾晒在广场上的香菇,该村对参与抢收的村民每人奖励15分。该村一组村民闵元武见一处村道两旁树枝生长茂盛遮挡行车视线,义务清理村道两旁的障碍,该村对闵元武的行为给予了5分奖励。
(二)小积分增强了发展动力。将“比发展,看收入”作为“八比八看”的首要内容,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。该村3组村民陈雄,因父母残疾,家庭困难,脱贫致富内生动力不足。在“八比八看”活动的引领下,去年他养了11头牛,年收益近10万元。
(三)小积分促进了乡风文明。在“比文明,看节俭”的影响下,该村组建了红白理事会,“人情消费”大为减少,“婚事新办、丧事简办”成为村民共同的遵循。去年上半年,该村对主动上交垃圾治理费的300多人进行积分奖励,调动了群众参与环境治理的积极性,主动参与环境治理已成为村民的行为自觉。
(四)小积分提升了治理效能。通过“比大局,看奉献”“比规矩,看正气”,积极支持村集体工作的群众越来越多,缠访闹访等事件逐步减少。疫情初始,该村对提供物资、设备,主动参与疫情防控的群众进行积分奖励,调动了175名志愿者、26名捐赠者参与疫情防控。去年8月,连续降雨毁坏了该村五组一处耕作道,十几位村民要求村委会帮助维修。由于村委会目前正在全力以赴解决群众入户道路问题,暂时无资金维修耕作道,建议由使用耕作道的村民共同维修。村民回去后自行组织维修,村委会对参与维修人员每人给予15分奖励。
五、几点启示
斑竹坪村以“积分制”为抓手,激发了村民践行社会公德、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,培育了文明乡风、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,实现了基层治理由干部“唱独角戏”转向群众“跳广场舞”,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。有以下五点启示:
(一)抓载体、强阵地,变“无形”为“有形”。乡风文明建设要变“虚”为“实”,变“无”为“有”,就要抓载体、强阵地。斑竹坪村在公路沿线设置乡风文明建设展示墙,投资建设斑竹坪文化广场,开辟“乡贤榜”“孝亲榜”等专栏,建立图书室、“积分超市”等,创建“乡音斑竹”微信群、抖音号等平台,举办多种形式的文艺活动,实现了乡风文明建设有阵地、有载体、有平台、有活动。
(二)抓制度、建规范,变“定性”为“定量”。斑竹坪村在实践“积分制”的过程中,通过制定“八比八看”,建立了一套完整规范的制度体系,并将每一种行为赋予具体的分值,变“定性”为“定量”,让群众能够更好地衡量每一种行为的价值,发挥了村规民约的导向作用。同时,“积分制”将“软要求”量化为“硬指标”,让乡风文明有镜子可照、有尺子可量、有标杆可比,把乡风文明建设具体化、路径化,为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找到了突破口。
(三)抓典型、重激励,变“有德”为“有得”。斑竹坪村建立“红黑榜”,对正面典型宣传表彰,对反面典型通报曝光,收到止恶扬善的功效。通过积分兑换奖品,让有“德”者有“得”,放大了积分的效应,增强群众物质上的获得感、精神上的荣誉感。通过正向激励的手段,激发更多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,实现“要我文明”到“我要文明”的转变,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(四)抓培育、重惩戒,变“柔性”为“刚性”。乡风文明建设,一方面要抓培育涵养,深入开展“家风润万家”活动,培育家庭美德、家庭文化,以家风促民风,以民风带乡风。另一方面要抓专项整治,对一些歪风邪气、违法违规行为要依法打击不手软,对一些“等、靠、要”惰性思想和游手好闲坏习气要用民间的、社会力量去训示,用社会公德去评价,让可耻行为受到社会公德谴责,无处立身。
(五)抓统筹、重坚持,变“短期”为“长效”。乡风文明建设是一个综合的、全方位的、系统性的工程,需要统筹多方力量长期坚持,久久为功。要树立品牌意识,完善标准,构建长效化工作机制,在全县推广“积分制”工作经验,努力将这一经验打造成全市、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响的品牌。